城事调查
作业做完没?”“别看电视了!”“快点去睡觉!”———这是家长最喜欢讲的三句“口头禅”。前不久,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有关“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调查发现,孩子最不喜欢听这三句话,因为让他们“很无奈,有点烦”。
这两个月,学生放暑假了,家长不好意思再用这三句“口头禅”来过度“干涉”他们。在这个“非常态”的时期,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否“缓解”?我们调查发现,家长与孩子在这“非常态”阶段出现了新的“错位”,亲子关系甚至因此越走越远……
年龄不同 心智迥异
小学生———比较乖巧,听家长安排,且很喜欢和父母在一起玩。
初中生———普遍认为属于“危险的14岁”,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大多会出现叛逆。
高中生———成人状况更加明显,意识到自己成熟了,完全想独立,大多不愿意跟父母在一起活动。
孩子暑假 第八脸谱
每个地方的规则不一样,小孩子表现出来的“人格面具”就不一样。在家里过的是亲情生活,在学校过的是群体生活,所以给孩子带来的性格表现不同,呈现出“第八脸谱”。主要症状为以下几组矛盾———
1、独立和依赖的矛盾2、理想和现实的矛盾3、自负和自卑的矛盾4、沟通和封闭的矛盾(以上观点来自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医生 胡慎之)
志愿者赵广军有话说
我觉得父子、母子关系是相互的,只要互相尊重,坦诚相对,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
我和所谓的叛逆或“边缘”青少年交往,都是先在网络游戏中相识,慢慢一起玩,到最后成为好朋友的。其实他们的思想很单纯,无非就是听不进父母的“唠叨”,受不了父母的管教,他们想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天地,发挥、宣泄,于是进入了网络游戏的世界。此外,他们会变得比较自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但他们渴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内心体验,排遣日益增长的孤独感,却不喜欢别人特别是父母问这问那,不愿表露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世界很矛盾。
化解矛盾三个关键
———各阶段任务不同
很多家长惊讶:孩子一上初中,亲子关系就开始紧张,为何之前没有发现?其实不然,孩子六七岁是跟父母的第一个分离阶段,从那时的亲子关系可以远观未来。广州心桥教育机构家庭教育专家麦玉莲建议,根据小孩的不同成长阶段,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刚出生,父母要给以积极的关注,尽可能陪在婴儿身边,这是在奠定亲子关系的基础;两三岁时要开始建立规则,不能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分宠爱;六七岁时孩子有第一个分离期,上幼儿园了,有了小伙伴,这时给予关爱的同时要给予自尊感;7岁到12岁时,要给予稳定的环境;青春期前期(13-16岁)给予独立的空间,鼓励多交朋友,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隐私;到了十七八岁,孩子长大了,这时父母应该学会放手。———不要吝啬“表扬”
孩子叛逆只是想成为自己,能在众人面前直呼“我是谁”,因此必须给予自信,父母的表扬对孩子很重要。
———淡化上下位角色在不少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十分紧张,有时甚至严重对立。这样的家庭,很可能是父母角色的主导地位太强造成的。涂敏霞提醒,网络时代使得孩子获得的信息、经验比家长还要多,出现“后裔文化”,即在某些方面家长要反过来向孩子学习,摒弃权威意识。(应采访对象要求,本版提及的孩子名字均为化名)
调查一冷一热
但见父母埋怨多 却闻孩子声音弱
暑假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疏远了,还是亲近了?近日,本报联合21cn网站进行问卷调查。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调查的父母和孩子人数悬殊,有约200名家长投票,但只有不到10个孩子投票。父母的积极与孩子的无言,或多或少地显现出父母的焦急和孩子的冷淡。调查显示,有40%的孩子暑假在家每天和父母的交谈时间不足30分钟,62%的孩子最讨厌父母讲“不准看电视”这句话;最讨厌父母的行为依次是偷看隐私、干涉上网和不准出去玩;40%认为父母是约束自由的“烦人”。
对于“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沟通”这一问题,不少孩子坦言“有情绪,觉得父母讲话很烦”;也有不少孩子说“有意见,但不想说出来”。与此对应的是,82%的家长经常或有时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但超过一半的父母却认为和孩子关系不好的原因是双方交流不够,而不是自己不了解孩子。
调查中出现了两个100%:100%的孩子认为如果父母跟他们朋友般相处,他们会很满意。尽管跟父母关系有点僵,但100%孩子都希望能跟父母改善关系。
放假喜欢独处
不愿与家人相处 宁愿与同伴相聚
家长陈女士一直很纳闷,现在讨孩子欢心怎么就这么难?想与儿子出外好好玩上几天,无奈却是“热脸贴上冷屁股”,儿子以与同学约好为由,不愿与家人同游,只愿与同学出外。旅游回来,除了吃饭冲凉,儿子成天关在房间里看电视、玩游戏,就是提不起兴趣与父母多聊聊。
无独有偶,双胞胎的大明和小明,也认为兄弟俩前世跟妈妈有仇。“每次跟妈妈吵架,总像是得到宣泄一样,很满足。”
小明说,哥哥大明今年读高二,在班里是班长,自己学习成绩也算中上。但是,兄弟俩就是受不了妈妈严厉的管教,经常跟她对着干。有一次,我们排排坐着看电视,放声大笑,妈妈下班回来,见状便火冒三丈,“啪”一声把电视关了,对着我们大吼:怎么不去做作业?!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小明兄弟俩最讨厌妈妈说这句话。“我和哥哥都算是好学生,但回到家好像就变成了坏孩子”。
“青少年承受压力的年龄下移,引发亲子间代沟下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近年来,儿童的压力不但持续增长,为就读名牌小学和中学,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被迫参加培训班,以增加应考时的砝码,由此产生叛逆,代沟不可避免。小孩过早承受压力会产生恐慌,使亲子间代际之争提前到来。
分析以“爱”控制
家长假性为孩子 归根到底是利己
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医生胡慎之说,家长担心孩子,其实是一种焦虑,一种以“爱”为名义的控制,这种“假性的为他”,归根到底是“利己”,也就是说父母的担心其实是在缓解自己的焦虑。“假如孩子出游,经常主动打电话回家,那就说明孩子自由了,并惦记着家里,这才是正常的亲子关系”。
“信息化时代动摇了父母和教师的权威地位,现代的父母不好当,老师不好当,独生子女的教育和环境存在严重偏差,竞争的残酷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线,青少年对父母的挑战太尖锐了。”孙云晓指出,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童年恐慌”。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危机是教育荒废的偏向,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但人格教育却被忽视了。
家长苦恼原因
孩子长大要自由 父母要会放开手
对于家长的种种苦恼,胡慎之说:“道理很简单,孩子长大了,要自由!”
胡慎之长期研究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很了解。他分析,初、高中生,刚好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要做的事太多了,心里要承受的东西太多了。首先,他要跟父母分离,想独立;第二,他要承受孤独,有“少年维特之烦恼”;第三,对于未来世界的恐惧。这三座大山压在孩子身上,就产生了所谓的“叛逆”。
“在父母眼中是叛逆、不听话,其实是青少年正常的心理变化。”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涂敏霞也认为,并不是以前的孩子就没有青春期叛逆,只是以前兄弟姐妹多,都向父母争宠,父母压力轻。但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家人“盯”着孩子,孩子压力会变大。加上不少父母刚好处于更年期,烦躁的更年期碰上叛逆的青春期,亲子关系自然就紧张了。
“父母要学会放手!”胡慎之说,所谓“放手”就是给予孩子有规则的自由度,相对的自由。比如孩子成年了,暑假想学学车,只要到了法定年龄,家长就不应该担心安全问题而拒绝孩子的要求,这样会让孩子感觉父母仍然把他当没长大的孩子,“他们最想的就是长大成为自我,家长这样的阻挠反而会引起矛盾。”再比如,放假了,孩子想跟同学,甚至是异性朋友出外郊游,只要他已经成人了,除了必要的提醒,父母最好也不要极力反对。
一旦放手,是否意味着孩子会离得越远?胡慎之说,孩子从小到大,从父母抱着、搀着,到后来自己一个人走,似乎距离感在增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距离拉远是必然的,但放手只会促进亲子关系。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