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咨询专业机构 > 育儿知识 >

[妈妈娃娃亲子]父母与孩子联手预防心理危机

来源:北京利方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发布日期:2015-12-21

\

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是维系孩子情感最坚实的纽带。可是当孩子被心理问题困扰、需要求助的时候,却很少有孩子选择和父母沟通。心理问题研究的专家发现,能与父母做朋友的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较少。而超越孩子能力的目标设计,使孩子不堪重负的父母,难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孩子也越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当心理危机来临的时候,难以沟通的父母成了孩子眼中的局外人。所以心理问题研究专家们呼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应该先从家庭入手。

一个割腕的初四少女

娟子(化名)是个腼腆的少女,胆子也小,有时候在墙上发现个虫子,都吓得大叫一声。可是,在去年哈市即将中考的时候,娟子却举起了锋利的玻璃,向自己的手腕割去……

娟子的母亲记得,那天娟子早上上学后不一会儿就回家了,她问娟子怎么回来了,娟子说,老师让她写点东西,她嫌班级太吵,老师就让她回家写。母亲看了女儿一眼,女儿转身回自己的屋了,母亲没有看出女儿有什么反常的地方,但她心里还是犯嘀咕:“也不是什么作家,写什么东西呀!还要回家来写?”

在娟子母亲的心里,女儿是她生命的唯一。母亲年轻的时候梦想上大学,可命运不济,大学梦破灭了。后来她又梦想学钢琴,但这个梦也破灭了。有了娟子后,丈夫又不幸在一次车祸中身亡。她含辛茹苦地把娟子带大,她常对娟子说,不但要让她上大学,还要让她学钢琴,让女儿帮她把破灭的理想都实现了。娟子也很懂事,母亲说什么,她就默默地记在心里。为了帮助女儿完成梦想,她希望女儿能上省重点高中,娟子也把母亲的梦当成了自己的梦。但临近中考了,娟子突然没了感觉,以前背诵的课文突然一句也想不起来了,做过的数学题也不知道如何下手了,急得娟子听不进课、睡不好觉,越是这样,心里越急,越急越不会。娟子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中。“母亲给自己画的梦就这样结束了吗?”娟子反问自己,但自己也找不到答案。“如果中考不好,上不了重点高中,怎么对得起母亲呢!”娟子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是她找不到,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结束这一切,而割腕是娟子自选解脱的办法。

母亲看娟子回自己屋了,她拎起篮子下楼去市场。走在路上,母亲越想越不对劲,“人家都在复习迎考,老师怎么会让她一个人回家写东西呢?”想到这,母亲又折回了家。推开女儿的房门,母亲被一滩鲜红的血迹惊呆了,母亲流着眼泪将女儿送到医院抢救。好在母亲发现得早,娟子没有去成那个死亡的黑洞。

预防孩子心理问题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

娟子割腕轻生,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王丽敏教授对哈尔滨市中学生心理问题调查表明,哈市中学生在突发心理问题时,学生寻求自己解决,首选求助同伴、网友或专家的比例大致在30%%左右,但首选求助于父母的却仅有11.6%%。这表明,很多孩子不信任自己的父母,不愿意与父母说心里话。

教育专家常常将孩子与父母不能很好的沟通说成是两代人之间有代沟的原因。其实代沟是现实而表面的问题,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从哈尔滨市区以及城镇中学生调查看,哈市市区中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比小城镇的中学生要低,专家分析认为,这更多是因为市区中学生与小城镇家长管教学生的方式有关。调查表明,现在大中城市中学生父母民主尊重型的越来越多了,哈市这类型的父母占60%以上,而小城镇却明显偏低。但干涉型、保护型、无暇管教型、精神虐待型、打骂型的父母也不是少数。王丽敏教授介绍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现在不少家庭缺少父亲的角色,父亲经常在外面忙碌,无暇顾及孩子,家庭中多是由母亲来操劳孩子的一切,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形成恐怖、焦虑、偏执的心理。有些父亲与此相反,过度保护孩子,造成孩子抑郁、人际关系障碍、敌对、恐怖等心理问题。父亲过于拒绝和否认孩子,多引发孩子的焦虑。对母亲来说,过分严厉,孩子容易出现恐怖、精神病性、饮食障碍等问题。而父母经常打架或者离异,对孩子心理影响更大。王丽敏教授说,现在在学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教育部门已经着手培训心理教师。但在家庭里,却还是空白。聪明的父母应该认识到,为了预防孩子发生心理问题,自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在家庭中发扬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做朋友,才会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杨延杰教授在谈孩子的家庭教育时认为,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属于何种类型的。对不同类型的孩子,要学会区别对待。杨教授说,有的孩子很皮实,即使父母打骂,过后一样的学习生活,不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孩子很敏感,属于冲动类型的,容易感情用事。父母在教育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不顾孩子的感受,随意伤害孩子的感情。杨教授说自己从小就是那种很皮实的人,“不管外界给什么压力,都不会太在意,被打趴下了,爬起来还是我行我素。”但杨教授说自己的女儿属于那种敏感冲动类型的,所以在平时教育女儿的时候,就注意多了。一次,杨教授正在办公室工作,上高中的女儿给母亲打电话说,她放学回家了。杨教授知道女儿喜欢看动画片,她怕女儿又没完没了看电视,便脱口而出,“你不要……”杨教授本来想说,“你不要看电视呀!”可是一想这样说容易引起女儿的反感,马上改口说,“你不要放学就写作业呀!先休息休息,吃个苹果再做作业!”这么一改口,女儿很高兴,不但没有看电视,吃完苹果后,马上就写作业去了!

曲伟杰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说,很多父母之所以不顾孩子的感受一意孤行,说白了是父母自己输不起。父母天天在孩子耳边磨叨,使孩子痛苦不堪。孩子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来自于父母,所以等到孩子心理发生危机的时候,也就不会再求助父母了。曲伟杰谈到,国外很多家庭教育强调先让孩子玩,玩得心情愉快了,学习才能不累。因此曲伟杰倾向将家庭心理问题的教育改成心情教育。

过度期望容易让孩子怀疑自己

心理研究发现,父母的适度期望,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特别是母亲的期望,对孩子不仅是一种精神激励,也是一种信任,它能给孩子带来信心,使孩子情绪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但期望一定要适度,不适度的期望,可能毁掉一个孩子。本文开头说的娟子割腕轻生的故事,也是一个母亲过度期望引发的结果。

记者采访曲伟杰心理学校的时候,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今年上高三的小涛(化名),两个月前突然离家出走。父母急得跑到阿城、双城等地去找。后来因为小涛特别想姥姥,才回了家。小涛的出走最让母亲不理解。据曲伟杰心理学校的咨询老师介绍,小涛在家里生活的一切,都是由母亲来料理的,小涛只管学习,其他事情不用操心。但小涛有小涛的苦恼。小涛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大老板,而母亲是名注册会计师,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讲自己成功的故事。而父母的讲述是有用意的,他们只允许小涛成功,而且是像他们一样成功。这让小涛感觉父母描述的成功他没办法实现。因此小涛选择了出走。

杨延杰教授说,“我小时候,母亲说你长大了能看到天安门就行了。母亲那时候的期望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现在自己每次见到天安门就想起了母亲。但现在父母希望孩子上北大、清华,还盼着孩子将来去读哈佛。”杨延杰认为,不是说孩子不能去哈佛读书,问题是哈佛能不能让这么多的孩子去读,冷静地想想,不要说上哈佛,就是去北大、清华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奢望,因为这超越了孩子的能力,不但不现实,而且有害。“孩子为了父母心中的理想,拼命去学习,或许是天资的问题,或许是方法的问题,或许是客观条件的问题,绝大部分孩子还没看到哈佛的大门,自己就完蛋了。”

为什么过高的期望对孩子有害呢?王丽敏教授认为,现在很多父母盼望孩子成才心切,但往往只给目标,不给过程。孩子考试在班级列前20名,已经很努力了,可是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在班级第一还不算,还要在全学年考第一,最好在全市也第一。家长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最后孩子没进大学就崩溃了。“因为孩子的压力是有限度的,过度的压力使孩子一次又一次体验失败,内心不但焦虑、沮丧、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而否定自己,使自己走进了死胡同。”王丽敏说,“我们现在常常说要给学生减负,减负不是少做几道题,少背几篇课文这样简单,如果居高不下的期望不降下来,学生依然心头沉重,负担还是减不下来的。”

心理健康比学习更重要

成年人见面聊天,常常会说到孩子。“你家孩子学习咋样呀?”“你家孩子考试排多少名呀?”“你家孩子上哪个重点学校呀?”人们的大部分目光都盯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很少有人问“你家孩子心理健康吗?”事实是绝大部分父母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上。哈尔滨市中学生70%的压力来自于学习,而来自于学习的压力除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之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孩子的父母。心理问题调查测试显示,有95.2%的母亲和91%的父亲望子成龙,盼望孩子学习好、有出息。

在本报举办的关注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座谈会上,杨延杰教授说,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将来才能很好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学习虽然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杨延杰教授认为,有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习好了,就能上重点大学,将来就会有很好的未来和生活。可是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北京去年有15名大学生自杀,其中有8个是北大的,“为什么考进了名牌大学,还自杀呢?”因为进了名牌大学,也没有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父母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父母应与孩子共同面对危机

孩子出现了心理危机,家长也不要手足无措。专家认为,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面对危机。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理事长张大生博士介绍说,在西方,如果有人情绪低落、情感挫折或环境不适等心理问题后,首先会想到去找心理咨询师。但在我国,这样做的人还不多。张博士分析认为,这还是传统的观念在作怪。有些家长认为,心理问题是人格软弱和意志不足的表现,还有的家长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扯到了一起。学生有心理问题后,不但自己不说,父母知道了也不会正确面对,导致了部分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学生越陷越深。心理问题研究专家介绍说,心理问题像感冒一样,谁都有可能得上,只要采取的方法得当,也是容易治愈的。王丽敏教授认为,关键是父母和孩子都要改变认识,孩子心理有问题了,马上向父母求助,并积极用外脑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父母和孩子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有心理问题,积极找心理咨询师解决问题不是耻辱,而是一种时尚,这也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如果这种时尚流行了起来,心理问题也就不再可怕了。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1/1957.html

   中国心理咨询网北京心理咨询 | 广州心理咨询 | 武汉心理咨询 | 杭州心理咨询 | 石家庄心理咨询 | 成都心理咨询 | 南京心理咨询 | 上海心理咨询 | 郑州心理咨询 | 西安心理咨询 | 济南心理咨询 | 深圳心理咨询 | 唐山心理咨询 | 名人心理 | 青少年性心理| EAP服务 | 育儿知识 | 心理测试 | 心灵鸡汤 | 在线心理咨询 | 心理问答 |
网站版权:心理工作室 京ICP备150383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