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孩子做事拖拉究是何因?不少家长说起来一肚苦水!记者调查追问——
现在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这句话绝对可列其中之一,那就是———“快点!快点!”日常生活,你我身边,不时可见类似的场景:
晨早,“要迟到了!快点起床!”———大人的催促声一声比一声急促;做功课,“磨磨蹭蹭,动作快点!”———守在一旁“监视”的大人催促声一声比一声急躁;夜深,“还看电视?!快点睡觉!”———声声催促下,大人们已是火上心头……
心急如焚的爸爸妈妈身边,对照的总是孩子慢条斯理、分心散漫的形象。“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这么拖拉?”“怎么才能治好孩子的‘慢性病’?”言及此处,很多家长都会长叹一声,一脸束手无策的表情。
也有专家直言,孩子太“慢”,是因为家长将成人节奏代入对孩子的要求,忽视了孩子成长阶段的特性。家长该做的不是逼孩子加快动作,而是家长自己放松心情、放慢节奏。到底是孩子太慢,还是家长太急?打开这个结的关键在哪里?
孩子“拖拉”实录———一场考试40分钟,足足玩了20分钟
毛毛的最高拖拉纪录是:40分钟的考试,玩了20分钟!
妈妈王女士观察分析,女儿并不是动作慢,而是分心太过。毛毛从小就磨磨蹭蹭,回到家里不做作业,非得爸爸妈妈回家了,才不情不愿地坐到桌前。开做之前,收拾桌子就耗去半小时,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咬一下嘴唇,一会儿修一下铅笔,一会儿又跑厕所去……“老师说了,布置的作业正常速度完成不用1小时,可毛毛几乎得做上三四个小时。”王女士说。
毛毛的慢,在学校里也出了名。“二年级一次考试毛毛只考了80分,在班里靠后了。我问她为什么没做完试题,她说赶工了。为什么要赶工?原来别人争分夺秒做试题时,她却在优哉游哉拿着笔玩。40分钟的考试,她玩笔足足玩了20分钟!直到老师催促才开始真正动笔”。
“那次考试后,她也知道自己做法不好,哭着说:‘我对不起爸爸妈妈,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可是下次?唉,还是一样!”
曾先生的女儿娜娜今年十岁,斯文乖巧,学习勤奋,作业总是写得很工整,极少出错。可是很奇怪,每到考试娜娜的成绩老是上不去。
说起原因,一个字———慢!
娜娜从小写字就特别工整漂亮,但是写字速度很慢,有心作过统计,娜娜写一个字,别的同学已经写了三个。因此,作业经常做到很晚,考试也时常完成不了。
平时在家,因为怕耽误女儿的时间,曾先生夫妇根本就不敢让女儿做任何一点家务活,让他们更心烦的是,女儿刷牙洗脸,起码也得花上20分钟到半个小时。家住得离学校比较远,为了保证不迟到,曾太太必须每天凌晨6点就叫醒女儿起床梳洗。
采访中,记者还记录下了“小慢性子们”的种种“拖拉”实录:
6时45分起床,能磨蹭到8点出门;做练习边做边和同学说悄悄话;作业做得慢,晚上上完兴趣班回家接着做,小学二年级能天天“忙”到深夜11点睡觉;椅子上仿佛有钉子,做一晚作业能“扎”起20多次;写十多个字,就跑去玩玩小猫,一篇作文写一个下午,只有干干巴巴的两三百字……
家长与“拖拉”斗智———设立“动作敏捷奖” 采用“人盯人战术”
“我是读教育心理学的,也拿女儿没办法。”毛毛妈妈王女士一声叹息。
为了让女儿改掉磨蹭的毛病,王女士和丈夫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实施奖励,做个时间表,规定几点做语文,几点做数学,按时完成就给点小奖励;还和别的家长联合起来,“我们互通电话,询问对方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然后再刺激孩子:‘你看人家小群,作业差不多快写完了,你还不加把劲!”或者在假日里干脆把小朋友请到家里,让女儿和小客人比赛……但是结果并不太满意。
相比进行过专业学习的王女士,大多数家长的方法更简单。
“他哪里管得住自己啊!我只能跟在他屁股后面催,守着他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小兴妈妈李女士的态度很有代表性。小兴每周有几个晚上要上绘画班,这几天李女士最紧张,下班后什么事都不做,盯着小兴做功课。平时吃饭时,小兴的话特别多,经常耽误晚上上课,因此全家定下纪律:吃饭时不许多说话,小兴一起话头,李女士的筷子便敲到小兴的碗上。
“真的太累!你总不能24小时地盯着他吧?而且就算盯着他别的什么都不做,他也有本事坐在那里发呆!”李女士非常困惑。
接受采访的家长们都承认,在“监视”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滋生烦躁情绪,免不了催促、指责、喝斥甚至动手给孩子几下。
问题是这些手段往往只能一时见效,无法真正改掉孩子的拖拉脾性。而且对于现在个性张扬的孩子,逆反的情绪有时反而会因家长的“人盯人”而陡然高涨。
探问“拖拉”的原因———一说“物质丰富干扰太多” 二说“玩得太少拖得就拖”
小兴的父亲徐先生提出一个观点———“孩子拖拉是不是因为现在物质丰富,干扰太多。”
徐先生有自己的观察:“哪些东西让孩子分心?不就吃的玩的。你看现在孩子做功课,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开冰箱拿东西吃,一会儿开开电视,一会儿听听音响。就连文具也做得跟玩具似的,太容易让孩子分心了。”
徐先生曾在一份报刊上看到过,要给孩子学习创造一个单纯安静的环境。按照文章所说,他将儿子书桌上的玩具和图书都收起来,只放功课必要的几件文具,并且在孩子做功课期间,家中不可开电视和音响。此举这后,小兴的学习效率有了一些提高。
冯女士对此也有同感。“我爸妈当年工作从早到晚,哪有人管我们呀!记得我才七八岁时,每天早上不用闹钟,自己就会自动醒来。起来还要给弟弟穿衣服,帮家里买早点。放学路上捎带买菜,回到家先开炉做饭,然后写作业,晚上帮妈妈做家务……这些放在现在的孩子身上简直不可想象。”
与自己当年不同的是,现在冯女士家里什么活都不让女儿干,唯一的要求就是让女儿抓紧时间完成功课,可是女儿仍然一再让冯女士失望。
“后来我反省,造成孩子拖拉的原因不是缺时间,而是缺少责任感。”冯女士想透了,“当年因为父母顾不了家,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这反而是一件好事,也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和做事紧凑的好习惯。没有责任感,就没有时间观念,现在的孩子就是这样被宠得拖拉的。”
“孩子拖拉是因为玩得太少。”从事多年青少年课外培训工作的严波则从另一侧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他也一度为孩子难管头疼,“叫集合,没有十来分钟是聚不齐的”。当了爸爸后,严波对孩子的散漫拖拉有了新的理解:
“我们当年社会风气比较积极,比如部队电影看得多,纪律观念自然深入脑中。另外当年也没有这么多压力,课余有大把时间玩,玩够了,该做功课了谁也没落下。可是现在,做完了功课,还得上兴趣班,有些是孩子不情愿做的。孩子没时间玩,憋得慌啊。现在团体活动时,看到孩子疯玩,对他们集合时慢一点我会比较宽容。”
广州中大产业集团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刘中良主任一直致力于儿童心理研究。他指出,一些小孩可能因为年龄较小,大脑发育尚未完全,神经的连接还不完善,通道也不够畅通,神经元的传达不够快,导致反应较慢。
此外,刘中良分析,各人天生的性格气质各不相同,有些人是多血质的,天生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而有些人是胆汁质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但准确性差;而粘液质的人则安静稳重;抑郁质的人则反应迟缓。先天气质后天改变的幅度非常小,非得要把一个抑郁质的人培养成多血质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孩子的天性需要尊重。比如上面举例的毛毛和娜娜,表现出来的差异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性的。家长应改变思维模式,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也不要强迫孩子改变行为方式。
让孩子守时有妙招———做完正事可任玩 惩罚不搞一刀切
排除生理性原因,大多数孩子的拖拉习性源于心理性原因。
做事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意力的集中与否。广东省政府督学顾问、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长陈业彬认为,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他们在生活中碰到了不如意的事,或者是跟家长闹矛盾,或者是和同学吵架,或者是因为家庭经济拮据,也有可能是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时,孩子脑中一定有另外一个兴奋点,这就要求家长老师要耐心不断地沟通和观察,从孩子的行为中猜出他们在想什么,一般连续跟踪一两个星期能找到原因。”
的确,细心的家长能从中找到症结的所在。比如毛毛妈妈王女士,在尝试多种方法后,终于发现了激发小毛毛自律动力的好方法———玩!
王女士和丈夫观察发现,女儿并不是什么事都慢,对感兴趣的事,或者做完能痛痛快快玩,她就能做得挺快。于是他们给毛毛制定了新的规定: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完成作业,剩下的时间都让她去玩,绝不给她再加塞功课或兴趣班之类的内容。
这个方法果然奏效!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去玩,毛毛现在的节奏变快了,以往要周日深夜才能完成的功课现在基本上周六上午就能完成,然后父母就带着她争分夺秒地去玩电子积木,到中华广场蹦极等。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也给家长们提出过这样一个参考意见:不少孩子做功课时老站起来分心,一位聪明的妈妈这样对孩子要求:如果你一个小时内,只站起来三次,就允许你看晚上的儿童节目。这样的要求不太高,为了达到目标,孩子能够管住自己。慢慢地再减少允许站起的次数要求,逐步引导孩子培养自控能力。如果一开始就一次都不许站起来,孩子显然很难管住自己。
一个误区导致两代人的烦恼———时时用成人标准 衡量小孩子快慢
刘中良提醒家长们注意一点:是否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动作的快与慢?“大人已经适应了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站在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动作就显得磨磨蹭蹭。但是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其实是很正常的。”
有时正是家长对孩子不加节制的爱,间接导致孩子注意力的分散。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做过这类“傻事”:
———婴幼儿时期,将一堆玩具推到孩子面前,孩子玩了玩,显得兴趣不高,又去买来更多的玩具———殊不知,过多的选择使孩子感到厌烦,破坏了孩子专心观察学习能力的培养。
———孩子长大了,玩游戏、玩玩具、做功课时,守在孩子身边,“这里弄错了”、“应该这样玩”、“别把衣服弄脏了”……没想到吧,孩子本来兴趣高涨专心致志的状态被你的过度关心破坏了。对感兴趣的事情,他们的投入程度高,受到的干扰越少,做得越快;但是他们被屡屡打扰,专注度可能降低,对事物的兴趣消减,则会用拖拉、发脾气、搞破坏等方式来发泄情绪。
刘中良也指出,指责性的语言,往往导致孩子产生紧张感,反而更慢。如果孩子做事比较慢,应该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去引导,例如孩子平时作业做得慢,某天有了进步,家长可以说:“你今天做作业又快了!”
华南师范大学一位从事家庭教育学研究的老师特别提醒:小孩子有点拖拉是很正常的事,有可能是想通过这样吸引家长更多的注意力。这位老师指出,要注意家长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比如很多家庭都习惯于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这就会影响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对注意力严重不集中的孩子,开始可让其每日1-2次定时听故事,或让其自己读书,每次5分钟,并逐渐延长时间。
今日话题·快与慢
快快快!大人疲于奔命,孩子也在鞭子下气喘吁吁。是大人太快,还是孩子太慢?你说呢?
图:孩子们一溜烟从大人身旁“滑”过去———敢说我慢?有得玩,我跑得可快了!阙道华摄
家长催促“快” 孩子表情如何
“快!快!快!”听到家长的催促声,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这是孩子们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回答———
委屈型——“我知道我慢,可是你越催我越慢”;“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快了,可是妈妈总是要我再写快一点”。
放弃型———“越催我越急,本来那么多事情还没做好心里就很急,她一催,就想着死啦死啦赶不出来,一下子就哭了,什么也不做了,最后妈妈也没辙了,一边唉声叹气一边帮我收拾东西”;
懒理型———“我才不管呢,她爱说就说呗”、“反正我做完作业就可以了”;
逆反型———“妈妈一叫我快点吃饭,我反而就不想吃了”、“做作业的时候,爸爸妈妈老是进来问我做了多少,我觉得很烦,很想把他们赶出去。”
春鸣 画
心理专家胡慎之传授“教子经”———适当“暴力”利于成长
本报讯记者夏杨、通讯员李嵘报道:适当的“暴力”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害。昨日,第四届“爱和自由”科学教育公益推广月活动启动,广州市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胡慎之在一个亲子沟通的心理讲座时如是强调。
胡慎之解释说,所谓“暴力”,就是惩罚。并不一定是“打”,可以是批评、责骂等。“这些是必要的!可避免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
“比如孩子总是不按时吃饭,老是靠哄是不行的。”胡慎之说,给孩子限定个时间,如半个小时,告诉他过了这个时间就没有了,不吃就收拾掉;也不给他吃零食,不给他加餐,直到下一顿开饭。不用担心饿两顿能把孩子饿坏。有了教训之后,孩子的坏习惯就会改掉了。
“惩罚很必要,但千万不能过头,否则后患无穷。”胡慎之说,一旦“暴力”在孩子心灵中留下了创伤,孩子就很容易变成“回避型”性格的儿童,变得孤僻,在家中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会有自卑感。如果这种伤害得不到平复,很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1/1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