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咨询专业机构 > 育儿知识 >

[中学生厌学怎么办]如何处理学生问题

来源:北京利方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  发布日期:2015-12-27

学 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都属问题行为。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始终伴随试误活动而发展。由于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等等影响,学生难免出现这样 那样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怎样做到用情去感化,用心去引导,用脑去处理,根据问题行为的轻重大小对症下药,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 个课题。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方法、手段不一样,其结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别。这里我们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一些方法,与同行磋。

一、规章约束

要 利用学校规章的约束力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学校和班级在建立规章时,要组织学生主动参加。要让他们充分酝酿,积极讨论,做到人人提建议,个个表态 度,使整个形成过程成为学生认同内化规章的过程。这样的规章学生认同度高,当然对学生的约束力就强。即使学生出现问题行为,老师用其进行对照处理,他也会 心悦诚服。如果在这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对规章进行学习,对照检查,让规章的内容和精神得到强化,学生就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减少或者免除问题行为的 发生。

二、提前预防

事 实上,每个学生都不希望出现问题行为,尤其老师更是这样。要做到少出或者不出问题行为,我们就得治本。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要根据人地时空作出有预见性地 分析,要制定计划,预期落实。我们不但要有问题行为的意识,更要有预防问题行为的行动,这样才能将问题行为扼杀在萌芽之前。比如对学生进行规类档案管理, 利用晨会、班会或者其他时间经常给学生讲道理、提要求,对个别学生进行谈心嘱咐等都是可取的办法。

三、保持冷静

冷 静是处理问题行为的关键。学生问题行为出现以后,只要没有可能继续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我们都要进行冷处理(如:等一下,我马上来处理;你们先想一想,等一 会儿我就来处理),让时间向后延一延,使心态静一静,做到保持平常心,见怪不怪。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自省自悟,又利于老师摸清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从而选 准处理问题行为的最佳办法。同时还可以避免简单粗暴,杜绝体罚。

四、调整动机

动 机是产生行为的根源,要根治问题行为就得从改变动机开始。首先要摸清问题行为的源头,找准问题行为的实质所在。要区别偶发性和一贯性。对好心办坏事,为了 某种欲望的满足,恶作剧,故意扰乱,要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通过引导、激励、调整、改变的办法调整行为动机。让学生从阴影里走入阳光地。

五、有意淡化

随 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也随之加强。在学校或者班级里,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常常被沦为漠视群体。他们为争取自己的地位,往往通 过问题行为表现不满或者反叛,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如果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大惊小怪,就使这些学生的不良欲望得到了满足和强化。因此,我们在这类问题行为面前 要有意淡化。如:某学生在物理课上看小说,老师就可有意不看这个学生,说:要注意看物理课本。等等。

六、积极转移

当 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憋了一肚子气后,往往会把心中的怒火转嫁给别人,而且会转移攻击目标。医学界将其定义为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 为大多都是由消极心理转移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一点,并尽可能地寻求积极心理转移,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可减少或者遏制。在教学 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相关训练。如倾注爱心、担负责任、磨炼毅力、锤炼意志等活动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以爱换德

在 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学生的 合理要求,再调皮的学生也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报道,深圳一位老师为了找回一个不愿上学的学生,相继家访了三十八次。在第 三十八次时,这个学生终于被老师的真诚打动,从此返回学校发奋学习。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不仅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其综合效力也是巨大 的。

八、因势利导

凡 事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有利面,也有它的不利面。学生的问题行为当然也一样,虽然是不正常行为,但从反面 看,大多都有值得肯定的方面,至少有值得发掘的成分。比如爱说话的学生就有乐于交流的心理倾向,喜欢打架好动的学生就有体力充沛的特长,等等。只要善于分 析,我们就可变消极为积极,变问题为有利。

九、活动补偿

由 于课程、设备和师资的限制,现在的学校大多都只重视理性活动,重视室内活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几乎只有教室,差不多整天都是关在教室里死啃书本。形式单调呆 板,内容枯燥乏味,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不到释放,于是产生不满、焦虑、烦躁和反抗,进而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尤其是学困生 根本找不到一点儿成功的乐趣。对此,我们要想办法,挤时间组织一些肢体活动、户外活动,并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为了这些活动的落实,在班上成 立体育部(球队等)、文化部(班容班规)、宣传部(新闻、广播)、统战部(协调关系)、环卫部(卫生、防疫)、文艺部(晚会、班会)、信息部(动态板报) 等,让学生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这样,学生的心理欲望得到了满足,学生的肢体力量得到了释放,当然,这方面的问题行为也就自然地减少了。

十、引发宣泄

在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例子:吃败仗的篮球队员为了表示不满,往往把篮球狠狠地向地上一扔。受老师批评后的学生痛哭一场后,倒显得很平静,而且有可能行 为更规范。篮球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受批评后的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表现?这就是发泄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引发的发泄形式多数表现为攻击。因此,当 学生内心有积愤时,我们要引导其发泄;当学生情绪不满时,找机会让其倾述,学生的攻击行为就可得到控制,甚至得到利用。

十一、一反常态

这 是一个战略战术问题,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如果方式和态度偶尔一反常态,让学生没有心理准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内心产生振动,就会收到出乎意料的 效果。如:将平常火爆的脾气一改为温和慈善,学生就会感到关怀备至,深受感动。将平常温和慈善一改为凶狠火爆,学生就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然老师不会 这样,从而引起高度的警觉。这样的处理办法虽然不可常用,但偶尔一用会收到奇效,因为学生记忆深刻,行为变化也就会持久。

十二、速战速决

学生在出现问题行为后,往往有一种自责的心理,怀疑会被老师知道,希望尽早了断,以求得解脱。老师如果抓住了这个契机,及时处理,既了却了师生双方的后顾之忧,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十三、迂回出击

在 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情况,某些问题行为反复性特强,出现的时间间隙短,次数多,让你防不甚防,而且往往事态严重影响特坏。针对这样 的老大难问题、老油条学生,我们想立即见效是不可能的,只能采取扭跟泡的办法,扭着学生不松,跟着学生不放,陪着学生不走,与学生比忍性,比 韧劲,比耐心,比心计,同时要绵里藏针,刚柔相济(一般都要先紧后松,先硬后软)。

十四、角色体验

一 节自习课上,老师要求要保持安静,可在很静的课堂上,却有一个学生伏案大声说闲话。课后老师要求这个学生做值日,并授意这和学生安排同学清掉操场上的某些 垃圾,又让其巡视寝室,并根据值日的要求相继作处理。之后,让这个学生在班上谈体会。他说:做老师真不容易,管那么多学生,如果学生不听安排,有时气得 只想打人,但又不能。让学生通过体验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方法虽然很费时,但效果却长远。

十五、引发反思

经 常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及其他应付的办法。因此,老师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都不大奏效。如果教育者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的思想 斗争,给予启发诱导,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的在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触动,成为问题行为的转折点。如有位老师为了教育一个偷了自行车的学生,他给那个学 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年迈的母亲听说自己的儿子犯法要判刑,当场气死。从而唤起那个学生的良知和自责,激起他的爱与归属的强烈需求,进而深知自己错误 的严重性。

十六、自我教育

加 强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增强自我胜任感和责任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才是我们治理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更本的目的。 例如:在每期开学时,我们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相应的行为计划,并按星期按月组织学生对照计划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实施情况,同时 再一次调整自己的行为计划。其间,让学生通过不断内化,明白自己的进步,强化自己的责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十七、相互帮助

随 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组织精神、团队作用、个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在我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全凭自己个人的能耐 是很难做成大事的。当然,对一个班级,不管是从现实管理还是从教育的未来意识来说,都应该重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尤其是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果老 师只凭自己一盯一,将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对学生除了要重视自律意识的培养外,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互提醒、相互照顾的策略和方法,以通过互相帮助的途径, 达到全班协调、整合,实现自主管理的目的。

十八、适度惩罚

惩 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 警示作用。它与体罚有着本质不同。虽然要慎用,但适度惩罚可以使学生懂得规矩,辨明是非,记牢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本文网址:http://www.lifang521.com/yuer/1227/2389.html

   中国心理咨询网北京心理咨询 | 广州心理咨询 | 武汉心理咨询 | 杭州心理咨询 | 石家庄心理咨询 | 成都心理咨询 | 南京心理咨询 | 上海心理咨询 | 郑州心理咨询 | 西安心理咨询 | 济南心理咨询 | 深圳心理咨询 | 唐山心理咨询 | 名人心理 | 青少年性心理| EAP服务 | 育儿知识 | 心理测试 | 心灵鸡汤 | 在线心理咨询 | 心理问答 |
网站版权:心理工作室 京ICP备15038398号-1